藏冰避暑,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。考古發現,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。
明清兩代,大量藏冰。冰窖有官窖、府窖和民窖之分。冰窖造型基本相同,
採用埋入地下 1.5米的半地下形式,長約11米,寬約6米,容積為330多立方米。
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,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,待來年夏天使用。
根據廣州日報報導,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,貯存於『冰井』之中,
炎夏期間取出,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。皇宮內還採用冷水迴圈的方法,用扇輪轉搖,
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。同時,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,任其沿簷直下,
形成人造水簾,激起涼氣,以達到消暑之目的。張仲素《宮中樂》詩雲:『甘泉將避暑,台殿水光凝』,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。
唐代用水亭納涼
皇帝如此,大臣們紛紛效仿。唐代的高官顯貴們,都有私家避暑設施,規模雖比不得皇家,
但也巧妙得很。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,就是唐代官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。
《唐語林》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『宅第有一雨亭。簷上飛流四注,當夏處之,凜若高秋』。
劉禹錫《劉駙馬水亭避暑》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:『千竿竹翠數蓮紅,水閣虛涼玉簟空。
琥珀盞紅疑漏雨,水晶簾瑩更通風。』這種水亭,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,
然後讓水從房簷四周流下,形成雨簾,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。唐代顯貴楊國忠更是異想天開,
造了座冰山來避暑。《開元天寶遺事》卷上記載:『楊氏子弟,每至伏中,取大冰使匠琢為山,周圍於宴席間。』
到了宋代,這種設備造得比唐朝更加豪華。《武林舊事》卷三載:『禁中避暑,多御復古,
選德勘殿及翠寒堂納涼。長松修竹,濃翠蔽日,層巒奇岫,靜窈縈深。寒瀑飛空,
下注大地可十畝。池中紅白菡萸萬柄,蓋園丁以瓦盎別種,分列水底素馨、建蘭、
麝香藤、朱槿、玉桂、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,鼓以風輪,清芬滿殿……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。
不可久立,上問故。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,則境界可想見矣。』可以看出,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,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,使冷風帶香,芬芳滿室。
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『冰桶』、『洋桶』,多用紅木、花梨木、柏木為內胎,
也有用金屬胎的。形製呈斗狀,口大底小。蓋多採用很厚的木板,兩腰部都有銅環,方便搬運。
有四條腿足,足下還裝有托,用來防止潮濕。這種宮廷『冰箱』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,
但構造合理、經久實用。當時的『冰箱』主要有兩個用途,一個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,
因為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為裡,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,而箱底有小孔,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。
冰桶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。箱蓋上設有透氣孔,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『空調』的功效,讓後人讚嘆不已。